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

Phauda triadum 黑端榕蛾/黑端毛斑蛾


榕蛾科(Phaudidae)幼蟲擁有十分特殊的外型,最引人注目的其中一樣特徵,就是牠具有黏性的表皮。目前筆者飼養過的榕蛾種類裡,皆有該特徵。另外,榕蛾的頭部會縮入胸部之中,這是一個發生在斑蛾總科與小灰蝶科的特徵。本照片所示的榕蛾幼蟲是黑端榕蛾(Phauda triadum),產於南部山區,以牛奶榕為食,每年七月初(2004-2008)皆可發現幼蟲,成蟲約在八月中羽化。該種在各大貼圖區均鮮少看到有人採得,因此很難確定該種確實的分布範圍。

2008年7月2日 星期三

Acherontia lachesis 鬼臉天蛾


去除後黃鬼臉天蛾不算,我認為在台灣找不到與鬼臉天蛾幼蟲相似的種類。狼牙棒般的尾凸是牠的金字招牌,加上體側的白色斑紋,很難與其他天蛾幼蟲搞混。

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

Tethea oberthueri taiwana (Matsumura 1931)兩色波紋蛾


兩色波紋蛾是一種僅產於台灣的波紋蛾。在山上燈光誘集時,該種成蟲常常會趨燈而來,是一種常見波紋蛾。然而,這種常見而成蟲又不鮮艷的種類,卻擁有配色十分搶眼的幼蟲,而且在各大貼圖網站中,似乎很少有人拍攝到該種的幼蟲。在BMNH的線上資料庫中,竟然也沒有該種波紋蛾的食草紀錄。雖然該種成蟲很常見,不過幼蟲卻是神祕的嬌客。右圖為該種波紋蛾的終齡幼蟲,食草為青剛櫟。

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

Eterusia taiwana台灣茶斑蛾正常型與黑化型之比較


話說今年3月陪大陸博士生陳付強去了一趟蓮花池,那次的採集很偶然的遇到了一隻黑化的台灣茶斑蛾。說真的,經歷了三個世代,我對台灣茶斑蛾已經厭倦了。回首當初剛進實驗室時,台灣茶斑蛾還是個會讓人偶而驚艷一下的種類,但是在人工繁殖多次後,現在看到雌蟲完全不想套袋採卵。而我那時也不確定這隻黑化形的雌蟲是不是真的就是黑化,當下也只覺得顏色比較黑。後來決定套袋後,老師看到破損的母蟲還大嘆可惜。我也只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念頭,希望養出特殊型。結果在這幾天揭曉了:有超過一半的個體是黑化型!這真是令人太高興了。黑化型的台灣茶斑蛾白斑十分退化,前翅白色圓斑只剩一塊比較明顯,其他都是淡淡的,後翅的白色斑更是大大退化,幾乎看不到白色。黑化形的個體又讓我對台灣茶斑蛾的累代重燃興趣,我未來將會嘗試將此種顏色固定下來。圖中所示,上圖為正常型,下圖為黑化型。

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

Chalcosia diana & Chalcosia thaivana owadai


白斑蛾屬(Chalcosia)是王效岳起的名字,在沒有更好的中名前,就先用它吧。該屬在台灣目前已記錄三種:C. diana, C. thaivana, C. formosana。其中,C. thaivana分為兩個亞種,一個是原名亞種,另一個是特產於蘭嶼島的亞種:owadai。由於 C. formosana似乎很稀有,目前仍未採集過成蟲或幼蟲,因此無從比較幼生期。另外,C. t. thaivana雖然常見,但是採卵技術仍有待突破,所以也無法呈現其幼生期。因此,右圖比較的是C. diana(上)和C. t. owadai(下)的幼生期。紅色箭頭表示差異處。

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

Soritia strandi VS Soritia azuera



Soritia strandi在台灣是該屬中最為常見的一種,幼蟲食性廣泛。然而與牠同屬的S. choui和S. azuera可就不那麼常見了。S. choui還沒有機會拍到終齡幼蟲,先來比比strandi(上圖)和azuera(下圖)的幼蟲吧。

繁星斑蛾VS山龍眼螢斑蛾



繁星斑蛾和山龍眼螢斑蛾皆以山龍眼為食草,幼蟲長的十分相似。然而,繁星斑蛾的幼蟲剛毛是黃色而非山龍眼螢斑蛾的白色。